您好!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廉政文化 > 他山之石

【传承·家风家训】我的“无字”家训

发表日期:2020-08-12作者:宋延玲来源:

我的父母都是勤劳忠厚的农民。当我问起父亲祖辈是否传下几条家规家训,父亲想了又想,说:“据我所知,我们家上下几代人,均能谨守本分、宽厚待人、勤俭持家,四邻乡亲没有一个念着不好的。但是说到家训,确是没有。”看着父亲因为常年辛勤劳作而瘦削佝偻的身影,我想,父辈们的以身作则、春风化雨,不就是最好的家训吗?虽然这个家训“无字”,却让子孙耳濡目染、深入骨髓。

(一)两个影子

小时候家贫,母亲体弱多病,我们三姐妹上下隔三岁一个,都在小学或初中读书。家里全靠父亲一人早出晚归在田间劳作,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那个时候家里田土少,全家五口只有一亩五分田。父亲把这些田土当“宝贝”一样精心伺候。六公里开外的外婆家,因外婆年老、舅舅外出打工,就把田土交给我父亲耕种。一年四季,我父亲赶急赶忙耕种好自己家的田地,又赶去侍弄外婆那边的田土,似乎永不疲惫。

最开始深刻理解父亲的辛劳是我八岁时第一次跟着爸爸去外婆家挖红薯。

那是一个初冬的早晨,天还蒙蒙亮,雾气笼罩在村子上空。爸爸轻轻地推我起床,生怕吵醒了酣睡的妹妹。我睁着惺忪的眼睛,机械地跟在爸爸身后,大脑还没有醒来。清晨的露水凉丝丝地打在我们的脚背和裤腿上。走着走着,一轮红日拨开云雾跳出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在父亲身上,把父亲挑着一担空箩筐的身影染上一层光辉。我们快走了近一个小时,赶到外婆家的时候,周围的邻居才陆续开门。爸爸开始在晨光中挥动耙头,一下一下,几下就挖出了一大兜红薯,用耙头挑到身后。我搬个石头坐在他身后,捡起满身泥土的红薯,用双手抹净泥土,扯断藤苗,放入箩筐中。

太阳东起西落,我们父女俩一高一矮、一站一坐的两个影子,随着太阳的起落不断转换着方向。

我坐得腿麻了,手也酸了,消化也特别快,肚子也咕咕叫了。父亲叫我休息一下,到旁边的池塘里洗个生红薯吃。太阳快下山了,爸爸就来帮我一起把剩下的带泥红薯抹干净。我看到他的手裂开了好几个口子,有两个口子还渗着血,合着泥土沾在裂口边上。他的单衣被汗水湿透了又被风吹干了,黄黄的一片贴在背上。

回家的时候,父亲挑着满担的红薯走在前头。满筐的红薯沉甸甸的,扁担被压得成了一个弧形,随着爸爸的步伐有节奏地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我扛着耙头跟在后头。一大一小的两个影子,在夕阳里拉的老长,在杂草丛生的山间小道上,延伸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当从小道走到大马路的时候,恰好同村的一个我叫三叔的骑着摩托车从后头过来。他把摩托车停在我们身旁,指着摩托车空空的后座,说可以帮我们顺路捎点东西回去。从那里到家还有四五公里的路呢!看着父亲并不魁梧甚至有点单薄的身子被一百多斤的红薯压得弓了腰,我说:“爸爸,用蛇皮袋子装一袋子红薯出来,绑在三叔车后座上,你的担子就轻多了!”父亲摇摇头,说:“我这个担子不重。你一个小孩儿跟着我做了一整天的事了,早就累得走不动了,你把耙头给我,你坐到三叔车上去。”拧不过父亲,又怕让三叔等久了。我把耙头给了父亲,自己坐上了摩托车。在摩托车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越过父亲的时候,我回头看到他一个人挑着担子,扁担上横架着耙头,伴着“吱吱呀呀”的节奏低头迈着坚韧的步子,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

记忆中的父亲从来不会说累,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吃饱穿暖,我们能好好念书上学,能捧回一张张的奖状,他就非常开心。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我学会了勤劳和坚韧,也学会了为家人付出和奋斗。这是一直以来支撑我这个穷苦农村孩子,一路披荆斩棘,完成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学业,战胜生活工作中重重困难的精神脊梁。

(二)一粒种子

当年通过父亲的辛勤劳作和精打细算,我们家也只勉强得个温饱。但是父母待人宽厚,诚实守信,从不贪别人的小便宜。

记得大概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年开学,我们姐妹急着要交学费。父亲前一年在邻村一老乡家里帮忙打砖砌房子的工钱一直没有付,于是父亲跑到这个老乡家里讨要工钱。不一会儿我就看到父亲两手空空地回来了。父亲为难地跟母亲解释说:“老乡外出一年多杳无音讯,只苦了他婆娘一个人带着孩子勉强维持生活。今天去讨债给孩子交学费的听说都好几起了,我们不能把人往绝路上逼啊。学费我们自己再想别的办法吧。”心气高、从不向别人借钱的父亲硬着头皮到姑奶奶家去借了钱给我们交学费。

事后父亲跟着邻居有经验的到毛家栗山集市贩红薯粉丝卖,希望早点赚了钱还给姑奶奶。我们家到毛家栗山有近三十里路,而且大部分路程都是田边地坎的小道。父亲起早走路赶到毛家栗山集市上,在批发店兑了一大担百把斤的红薯粉丝,再挑着往郦家坪沿路的村子里叫卖。运气好一天能够把一担红薯粉丝全部卖出去,在批发价和零售价之间赚个差价,一天也能赚个十几二十块钱。父亲从不短斤少两,从不在红薯粉丝上喷水做假,哪怕只是一分两分钱,该找钱给买主的一分钱不少。一来二去,沿路的村子大家都喜欢在父亲这里买东西,一说起这个卖货郎,都说这个年青人实诚得很。

母亲也是个实诚人。有一次有人到我家里收废品,他给了整钱给母亲,母亲需要再找他七分钱。收废品的人说没有零钱就算了,算是我给小孩买几颗糖吃。母亲坚决不肯。六七岁的我见此情景,从挂在床架子上的小荷包里,找出我平时一分两分积攒起来的“私房钱”,从里面找了七分钱给了收废品的。母亲直夸我做得对,不能贪别人的小便宜,贪惯了小便宜的人以后就会想着偷奸耍滑、不劳而获,就会栽跟头。

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一粒种子,这颗种子随着我的成长而成长,指引着我在社会上端正立身、宽厚处世。

(三)一颗钉子

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十分迷茫。我盲目考了很多证,如会计师证、BBC英语证书、人力资源管理证书等,我想为将来做很多准备。

令我颇感意外的是,一向不干预我的父亲,却对我说希望我能回到家乡来工作。那之前父亲在广州、深圳等地打过工,看到这些地方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但是回到家乡,看到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小孩留守在村,青壮年长期离家打工,农村停留在打工经济上。

“农村不能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后腿。要发展农村,首先农村出去的孩子要回来帮助农村。”

“我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看新闻,知道中央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美丽富裕的农村需要人才,农村出去的孩子要懂得感恩农村。”

父亲的话十分朴实,却一下子让我特别感动。很多人都希望儿女远走高飞、逃离农村,而他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竟然有如此眼界和胸襟,这不正是他最朴素的家国情怀吗?

如今,我已经在邵东农村扎根近十个年头,我人生最美好最青春的记忆,都在我挥洒汗水、默默耕耘的这一片热土上。虽然我只是农村基层这个大机器上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但是我恪尽职守、竭尽所能,因为我一直牢记父亲的话:“建设好农村,就像建造一台庞大的机器。只有机器上的每一个‘螺丝钉’都站好了自己的岗,这个庞大的机器才能够滚滚向前!”

端正立身、宽厚处世、勤劳坚韧、爱家爱国,这些家庭的精神特质和品格,不就是我的家训吗?我愿把这“无字”家训,一代代传下去。



责任编辑:】

官方微信公众号
及时获取最新信息